发布日期:
公开文章分类:
卞荣臻 观点
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行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实现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必然要求。
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是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行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促进行业良性发展、实现企业和职工双赢的必然要求。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区别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与单个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在运作程序和方法方式上虽然基本一样,但还有以下几个区别。
一是在协商主体上“单一”与“多元”的不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具有“单一性”。就是企业方以企业负责人为首席代表,职工方以企业工会主席为首席代表的双方协商。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多元性”主要体现在行业方的主体上。他有可能是行业协会、商会,也有可能是行业协会或商会推选出的代表;有可能是行业内企业推选出的代表,也有可能与行业内的企业逐一进行协商。要根据行业方主体的不同,采取有别的协商方式。
二是在协商的内容上“增长”与“标准”的侧重。“企业谈增长,行业谈标准”。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是多项的、丰富的。单个企业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虽然都要根据职工的诉求和行业、企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确定,但总体要求上,企业的工资集体协商,是要保证职工工资有所增长,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劳动定额、计件工价标准,是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必须要谈的一项内容。通过协商确定行业主要工种的劳动定额和计件工价,使行业内的企业都有一个统一的劳动标准,有利于行业内企业公平竞争,有利于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是在落实的对象上“单个”与“群体”的分别。企业协商后形成的工资协议,只要在本企业落实,受益的是本企业和企业职工;行业协商后形成的工资协议,要在行业内所有企业落实,受益的是行业内的企业和职工。虽然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受益面比单个企业工资协商受益面要广,但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落实的难度也较大。如果,行业工资集体协议不能在行业内所有企业得到落实,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就没有完全体现。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
一是层次高。首先是协商主体的层次高。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双方,不是代表各自的“个体”,职工方代表的是全行业职工群体,行业方则是代表的行业内所有企业群体。其次是协商内容的层次高。双方协商的内容,体现为行业层面对企业的要求,协商的内容都是针对整个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言,不是针对行业内一个或几个企业。
二是影响大。行业,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既扩大了工资协商在行业内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中影响,又扩大了工资协商在社会上的影响,优化了工资协商的环境。
三是受益广。一个行业的形成,至少有十个左右的企业,上百名员工。一个大的行业,则企业数和员工数都是非常可观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受益群体不仅是行业员工和企业,同时,对行业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作用 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有其整体性,其作用主要有:
一是统一作用。主要是对行业工种的劳动定额、计件工价,通过协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使行业内的企业在劳动定额、计件工价上,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
二是规范作用。行业内企业的工资分配,涉及行业内企业方和职工方双方的行为。建立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行业工资协议,就是对行业内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准则进行规范,促进行业薪酬制度和行业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三是覆盖作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解决的是整个行业企业的工资共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和监督机制的建立,这些制度是对整个行业内的所有企业而言,是每个企业都必须执行的,是管“一条线”的。
四是规范作用。行业工资协议的形成,不仅是对行业内工资分配制度的规范,更是对行业内劳资双方行为自律的规范,有效的促进了行业管理和劳动关系的和谐。
五是集聚作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为职工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制度载体,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为促进企业、行业健康发展激发了内在活力,为扩大工会影响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激励职工提升素质技能提供了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