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公开文章分类:
【案情简介】
2005年7月,张某进入甲公司工作,劳动合同约定张某从事销售工作,基本工资每月3840元。该公司的《员工绩效管理办法》规定:员工半年、年度绩效考核分别为优秀、良好、(价值观不符、业绩待改进)3个登记;这3个等级的比例分别为20%、70%、10%;不胜任工作原则上考核为业绩待改进。张某原在该公司分销科从事销售工作,2009年1月后因分销科解散等原因,转岗至华东区从事销售工作。2008年下半年、2009年上半年及2010年下半年,张某的考核结果均为业绩待改进。甲公司认为,张某不能胜任工作,经转岗后,仍不能胜任工作,故在支付了部分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解除了劳动合同。2011年7月27日,张某提起劳动仲裁。同年10月8日,仲裁委作出裁决:甲公司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余额36596.28元。甲公司认为其不存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故于同年11月1日诉至法院,请求判令不予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余额。
【争议焦点】
劳动者业绩考核为末位,企业以此将其解雇是否合法?
【案例分析】
法院审理认为,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进行了明确限定。甲公司以张某不胜任工作,经转岗后仍不胜任工作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对此应负举证责任。根据《员工绩效管理办法》的规定,“(价值观不符、业绩待改进)考核等级的比例为10%”,虽然张某曾经考核结果为业绩待改进,但是该等级并不完全等同于“不能胜任工作”,甲公司仅凭该限定考核等级比例的考核结果,不能证明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不符合据此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条件。虽然2009年1月张某从分销科转岗,但是转岗前后均从事销售工作,并存在分销科解散导致张某转岗这一根本原因,故不能证明张某系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转岗。因此,甲公司主张张某不胜任工作,经转岗后仍然不胜任工作的依据不足,存在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应当依法向张某支付经济补偿标准二倍的赔偿金。